古詩中的什么話題作文4篇
在中國數(shù)千年的燦爛輝煌的古典文學長河中,詩歌無疑是最璀璨瑰麗的一顆明珠。以下是小編偉大整理有關描寫古詩中的XX話題作文,歡迎大家參閱!
古詩中的什么話題作文一
翻開詩集,我在里面尋找秋的影子,尋找那張熟悉的面孔……
“樹樹皆秋色,山山唯落暉”在夕陽夕下的時候,落日的余輝照射在山坡上,世界是那么的寧靜,張開雙臂,吸一口秋天的氣息,涼涼的,很舒暢,使人忘卻了夏的炎熱。坐在樹下,任憑秋風吹拂過臉頰,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銀杏樹,葉子就象一把把小玉扇,扇哪扇哪,扇走夏天的炎熱,帶來秋天的涼爽。眨一下眼睛,秋天的楓樹便在眼前,葉子像似熊熊烈火,慢慢地從樹上飄落下來,就像一枚枚郵票,一枚枚給大家送來秋的信息的郵票。
刷刷——刷,秋風吹著枯黃枯黃的樹葉,把葉子吹得滿天飛舞,它們落到地面上,埋進土里,漂浮在水面,落到屋頂上……看到這,不禁想起了“八月秋高風怒號,卷我屋上三重茅”,秋天的風也蠻調皮的嘛!
抬起頭望著被秋風刷洗過的藍天,一只只張翅飛翔的秋雁鳴叫著飛往南方,一句“長風萬里送秋雁,對此可以酣高樓”的詩句便浮現(xiàn)在腦海中,秋天的風多么善良,她告訴秋雁“秋天到了——秋天到了!”還親自送它飛向南方,讓它在殘酷的嚴冬前逃過冬的扼殺。
秋,一個金黃的季節(jié),但我卻把“秋”認為是她的名字,“秋”她是一個小孩,一個淘氣而又善良的小孩,她驅走夏,讓人們脫離夏的煎熬;她埋葬落葉,讓土地肥沃,讓生命得到滋潤;她送走雁,讓它逃離冬的魔掌。
古詩中的什么話題作文二
胡馬依北風,越鳥巢南枝。”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(xiāng)?中國人的鄉(xiāng)土情結特別濃厚。上下幾千年,從屈原的“鳥飛返故鄉(xiāng),狐死必首丘”到余光中的悠悠“鄉(xiāng)愁”,思鄉(xiāng)始終是中國詩歌的一大主題。到了南朝隋唐時代,詩歌形式日臻完善,思鄉(xiāng)詩更層出不窮。其中,南朝江總的微山亭賦韻,唐代王維的雜詩和岑參的逢入京使特別有代表性。
微山亭賦韻中寫道:“心逐南云逝,形隨北雁來。故鄉(xiāng)籬下菊,今日幾花開?”
這首詩的特色是“大中融小”而又“以小見大”。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:但見南天一抹白云經(jīng)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,悄然北逝;而一群北雁卻為避寒秋而翩然南來。睹物生情,作者聯(lián)想到自己。自己的故鄉(xiāng)在遼遠的北方,卻為躲避戰(zhàn)亂,寄居南朝,正如這南飛之雁;然游子思鄉(xiāng)之情卻因此而愈篤,如同北逝之云,可謂“身在南朝心在北”矣。一個“逐”字,說明思鄉(xiāng)之切,欲逐南云而飛去,是主觀上強烈的愿望,與下句“隨”字相對照:“隨”有被動無奈之意,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。作者寫的是秋景,南云飛逝,北雁南飛,都暗示北風已起,是“不寫之寫”,更寫不盡凄涼。接著,筆鋒一轉,由大入小,寫故鄉(xiāng)籬下之菊,暗寓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之意,寫出對故鄉(xiāng)閑適生活的眷戀。民間又有“重陽把酒就菊花”之俗,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,兩相對照,好不凄涼。“今日幾花開?”一問將思戀情結發(fā)揮至極,將意象濃縮到極小,著意于花,實是于極小中見極大。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,使小詩戛然而止,但余韻無窮。
王維的《雜詩》也是一首五言:“君自故鄉(xiāng)來,應知故鄉(xiāng)事。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?”
這是一個精致的小品,與此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《問劉十九》等,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斷抒發(fā)深沉的情懷。詩人截取了這樣一個情景:故人從家鄉(xiāng)來,詩人得知,喜不自禁,料他當知故鄉(xiāng)之事,卻不問家人,不問親人,獨獨問起那窗下寒梅??此撇煌ǎ瑢崉t正是詩歌藝術剪裁的妙筆。所問瑣事,讀者自了,惟寒梅著花一事,說盡了詩人的細致,連這樣的小事都問到了,可見他思鄉(xiāng)之切。而寒梅一枝,暗香浮動,既添小詩之情趣,又表詩人之高潔??梢哉f“問梅”是一個十分別致的典型情節(jié),成為了這首詩的點睛之筆。“綺窗前”、“著花未”更充滿了生活情趣,襯出對故鄉(xiāng)的不盡思念,“詩中蘊味,盡在其中”。
岑參的《逢入京使》是首七言詩:“故園東望路漫漫,雙袖龍鐘淚不干。馬上相逢無紙筆,憑君傳語報平安。”
與前兩首相比,岑參的這首詩顯得悲戚而沉重。詩人已年屆風燭,卻還得駐守邊關,他不再能有問菊問梅的閑情雅致。在一片蒼茫的邊塞風光下回望故園,但見長路漫漫無盡頭,詩人老淚縱橫,在淚眼蒙眬中看見京中來使,情不自禁,悲從中來,千言萬語,亟須表達,卻“馬上相逢無紙筆”。“馬上相逢”可見相逢之匆匆,“無紙筆”寫出不盡的無奈之情,最后只能“傳語報平安”。從古至今有多少分離與思念,卻也有“鴻雁傳書”、“魚腹報信”之說,然而我們的詩人卻為情勢所迫,只得言語相傳。“十五從軍征,八十始得歸”,離鄉(xiāng)多年,有千言萬語,而今卻只能報一聲平安,顯得十分凄楚無奈。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,他將邊塞詩的悲涼融入到悠悠鄉(xiāng)愁之中,更加感人。
縱觀這三首詩,以王維《雜詩》生活情趣最濃,濃濃的鄉(xiāng)思中有一種樂觀情緒?!段⑸酵べx韻》寫秋意,略顯凄涼,然而這兩首又有一個共同點,即以花作結,以設問完篇。司馬遷曾稱贊屈原說:其志潔,故其稱物芳。此處“稱物芳”更是為了表現(xiàn)思鄉(xiāng)之情的純潔。最后用設問,更延續(xù)了詩的意境神韻于言外,將絕句短小的不足彌補了起來。岑參的《逢入京使》則極寫悲戚,以蒼涼之淚澆胸中塊壘,以平安之語體現(xiàn)思鄉(xiāng)之切,一改前兩首的含蓄,感情外露而深沉。然而,盡管這三首詩各具特色,卻都以思鄉(xiāng)這根紅線一以貫之,動人心弦,感人肺腑,這是作者們不矯情,不造作,而以真情實意傾心投入的結果。
古詩中的什么話題作文三
在中國數(shù)千年的燦爛輝煌的古典文學長河中,詩歌無疑是最璀璨瑰麗的一顆明珠。其涉及的社會生活之廣泛、深入,對國家民族影響之深遠、巨大,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無法睥睨的。它為后世的我們提供了無比豐富的可資借鑒學習的知識,其中不乏作文之道。
“汝果欲學詩,功夫在詩外”,這是宋代陸游告誡自己兒子的肺腑之言。無論作詩、寫文章,若要筆底生花、文采斐然,沒有寬厚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社會閱歷,是行不通的。他還明確地說: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須躬行。”這更是對自己文學創(chuàng)作活動的生動總結。想寫什么事情,想抒什么情感,想議什么問題,缺乏實踐的態(tài)度,沒有設身處地的思考、研究過程,紙上談兵,常常只會打擦邊球。要“行萬里路,讀萬卷書”,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!
“忽有好詩生眼底,安排句法已難尋。”宋朝陳與義的這兩句詩,形象反映了靈感在文學創(chuàng)作中的重要作用。如何捕捉靈感?著名作家莫言說,我始終保持著一個好習慣,就是隨身總帶著一個小本和一支筆,隨時把想到的、見到的可寫的東西記下來。是呀,常常積累,時時做有準備的頭腦,何須等到“安排句法”時的苦思冥想呢?朱熹也說:“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。”現(xiàn)實生活的積累是靈感不竭的源泉,是創(chuàng)作活動的土壤。要隨時積累,做一個勤于觀察、善于準備的人!
“吟安一個字,捻斷數(shù)莖須。”(唐盧延讓)有了好的材料、好的題旨,還須有好的語言來表達。煉字的功夫,一向為中國文人注重,更有甚者“兩句三年得,一吟雙淚流”(唐賈島),如此煞費苦心,怎不令人感動!那么煉字的標準是什么呢?是不是生僻怪誕的才叫好?元好問說得好:“一語天然萬古新,豪華落盡見真淳。”最能反映事物本質,最能表達寫作意趣的,即是最好的字眼。但生活語言與寫作語言畢竟是兩種不同風格的語體,如實輯錄生活語言,那只是一種記錄而非藝術,對生活語言加以適當?shù)脑賱?chuàng)作才是藝術。因此寫作須講求煉字,但也須追求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飾”的境界。要善于煉字,做一個對語言精益求精的人!
“刪繁就簡三秋樹,標新立異二月花。”清代的龔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,他善于從宏觀上總結作文之道,明確要求寫文章要結構明晰,主線分明,如秋天的喬樹,枝是枝葉是葉;文章的主旨要鮮明有個性,充分表現(xiàn)自己的主張,不可穿新鞋走舊路、取新瓶裝陳酒,人云亦云。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創(chuàng)作主張,值得我們認真學習。因此,要講究謀篇布局表達個性,做一個獨立思考、有大寫人格的人!
藝術都有其相通之處,古詩中的這些道理,雖多就詩而言,但對于我們的作文同樣有啟示作用。把每一篇文章都當做詩一樣作,那么每一篇文章便都會有一顆詩的靈魂!
古詩中的什么話題作文四
在古詩苑中游覽了一些時日后,讓我領略到了詩仙李太白的天馬行空的想像,還有他詩中的浪漫主義色彩;也使我體會到了各位大詩人真摯的愛國之情和濃濃的思鄉(xiāng)之情;更在其中親眼目睹了常娥仙子那神秘面紗下的美麗面龐;有觀覽了四時那無限美好的風光。令我受益匪淺。——題記
我來到古詩苑,在這里游歷四時,看過那“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;春水碧于天,畫船聽雨眠。”的春天;觀過那“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;綠樹陰濃夏日長,樓臺倒影入池塘。”的夏天;賞過那“高樓目盡欲黃昏,梧桐葉上蕭蕭雨;落霞與孤騖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。”的秋天;望過那“忽如一夜春風來,千樹萬樹梨花開;千里黃云白日曛,北風吹雁雪紛紛。”的冬天。
我馳騁于春夏秋冬之時,也曾遇到過全國各地的著名大詩人。他們愛國:杜甫杜子美望著那首都為瓦礫,遍地草木叢生的景像,不禁有感而發(fā):“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生。感時花濺淚,很別鳥驚心。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勝簪。”他們更思鄉(xiāng)。王維獨自遙望遠方,念著久別的親人嘆道:“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
其中,更有舉世聞名的詩仙李太白。他的詩歌,確如王世貞所說,是“以自然為宗”的。李白的自然詩風是由深秀、明麗、清真、圓轉、樸美、新奇等六大美學特點構成。此六大特點皆“以自然為宗”,相互聯(lián)系,結為一體;體現(xiàn)了李白自然詩風是多樣性與具體性的辯證統(tǒng)一,也是靈活性和技巧性的統(tǒng)一。李白自然詩風的語言表達的主要方式是豪語、快語、醉語、仙語、率語、口語六種??傊?,嫻熟暢朗,多樣靈活的創(chuàng)作技巧和駕輕就熟、水到渠成的語言功力的結合,就是李白不假思議的自然詩風。
說到詩仙,就不得不說起他筆下的明月。李白的一生以他輝煌的詩歌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。而他在眾多詩篇中所詠誦的明月更是出神入化。竟無一篇詩意相同,更無似曾相識之處,千人一面之感。多姿多彩,絢麗斑斕。形成一個靈動逸趣的世界。
例如《月下獨酌》:“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。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。月既不解飲,影徒隨我身。暫伴月將影,行樂須及春。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亂。醒時同交歡,醉后各分散。永結無情游,相期邈云漢。”今天,無論男女老少,任何一個中國人,只要他舉杯淺酌,都會吟詠“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”,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。而這首詩的獨特性,早已化入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