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猫直播官方版-夜猫直播直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下载-夜猫直播安卓版本免费安装

學生作文網 > 作文體裁 > 議論文 >

孟母三遷議論文6篇(2)

時間: 小蘭2 議論文

  孟母三遷議論文4:

  從記事開始,便聽著《孟母三遷》這個故事一直到現(xiàn)在,99.9%的老師、長輩以及同學都認為孟母三遷是明智之舉,令人贊嘆不已。但是,他們與孟母一樣,沒有認識到遷家之舉的阻礙因素。

  首先是經濟因素,這是一個根本原因,是孟母遷家的最大的一個因素。自古以來,便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,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說。而生產力與經濟基礎,說明白點就是資金問題。眾所周知,孟子從小與孟母相依為命,孟母的唯一工作是織布,在當時,靠織布為生的又何止孟子一家,孟母一人之力又能織出多少布來。所以,孟子家的收入可謂是微乎其微。試問,孟母從何而來如此“龐大”的一筆經費用來三遷呢?

  其次,歷史遺留問題,即孟家的老房與孟家祖宗的“遺留物”。在中國,特別是在古代封建國家,對于自家祖上留下來的物品尤其是房屋這一類,不管是好或是壞,必須要承襲。祖宅就好比一個國家的都城一樣,象征著國家的根基所在,不在滅國與換朝之際,不得隨意搬遷。何況,孟家還有N代的祖宗牌位呢,這些都是孟家祖宗的“產物”,又豈是說換位就換的嗎?有了這些“產物”的阻礙,遷家就不再是一件輕松的事。

  再者,人際交流與戶籍問題。在某個地方待久了,絕對會對這個地方與這個地方的人們產生感情,何況是故鄉(xiāng)與故鄉(xiāng)的親人呢!這就會動搖一個人的決策。搬家到另一處時,開始必然會應為陌生而產生膽怯的心理,這時,就必須去適應,去融入其中。在這一期間,這些不利因素會對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。此時的孟子,是一個什么事都只懂得效仿、什么道理都不明白的頑童,要他跨越這一道坎去蹲在私塾的墻外“學習”,這是難以做到的?,F(xiàn)今,大多數(shù)孩子對父母親的這種做法只會覺得厭惡。最后一個主要阻力,戶籍。戶籍記載著一個人的終生基本信息,而這些信息要與這個人 “同生死”,休想擺脫它。在現(xiàn)代,戶籍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工作與學習,甚至,沒有戶籍,就不能夠稱之為公民。縱然在古代沒有那么潮流的戶籍本,也有記載個人信息的記錄簿。因此,這也是孟母遷家的又一難以解決的問題。

  有了這一系列的難題,孟母遷家還是明智的,令人贊嘆的嗎?畢竟:學習是自己的事。

  孟母三遷議論文5:

  孟母三遷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,今天又重新聽過很是發(fā)人深省。孟母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熏陶,從辦白事的鄰居搬走,又從殺豬的鄰居遷出,最后搬到了學堂旁,讓朗朗的讀書聲伴隨著孩子成長。這個故事雖然不是要求我們,做家長的要把家都搬到學堂旁,但是確實給我們一個啟示:環(huán)境對人的影響是很重要的。

  我家門前有個收廢品集中點,他們的孩子就在一堆一堆的廢品中成長著,我在想這個孩子學到的是什么呢?我家門前有個買舊自行車的點,他們的孩子看到的、聽到的又是什么?賣菜的、買黃盤的等等這些農民工的孩子,他們應該有什么樣教育和生活環(huán)境? 誰來管理這樣的生活環(huán)境?

  我周圍的同事和朋友,他們孩子的教育和環(huán)境,也十分另人擔憂。現(xiàn)在的父母還有“三遷”的能力嗎?這可能會被大家認為是杞人憂天。難道真的是杞人憂天嗎?茫然。

  孟母三遷議論文6:

  儒家學派位列第二的宗師,亞圣孟子孟軻,其母為了他能學好,向上,在他兒時曾數(shù)次搬家,擇鄰而居。這就是著名的“孟母三遷”的故事。這個故事,最早見于西漢著名《詩經》學者韓嬰的《韓詩外傳》和著名經學家、目錄學家、文學家劉向的《列女傳》等文獻中。后來,東漢著名歷史學家班固的妹妹班昭寫過《孟母頌》,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的妹妹左棻寫過《孟母贊》,南宋時期出現(xiàn)的童蒙課本《三字經》有“昔孟母,擇鄰處;子不學,斷機杼”等句子??偠灾谖覈?,孟母三遷的故事,歷代傳播不輟,已經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。

  故事一樣,但各種文獻版本的文字略有不同。其中有一種《列女傳·母儀》的版本如下:“鄒孟軻之母也,號孟母。其舍近墓。孟子之少也,嬉游為墓間之事,踴躍筑埋。孟母曰:‘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。’乃去,舍市傍。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。孟母又曰:‘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。’復徙,舍學宮之傍。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。孟母曰:‘真可以居吾子矣。’遂居之。及孟子長,學六藝,卒成大儒之名。”大致意思是,孟子家原本鄰近陵墓。少年孟子便在墓園里玩耍,學人家哭喪的樣子。孟母認為這個地方不利于兒子的成長,于是將家搬到一處市場的旁邊。不料,孟子又學起了商賈那一套自賣自夸的本事。孟母認為這個地方也不利于兒子的成長,于是再一次搬家,搬到了一所學堂的旁邊。這一回,孟子的游玩項目就變成了模仿儒生扮演祭祀、社交禮儀。這一下,孟母滿意了,認為這個地方有利于兒子的成長,于是定居下來。后來,孟子進了學堂,接受了儒家“六藝”( 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(shù))教育,終于成為名聲赫赫的一代大儒。

  人們不斷講述孟母三遷的故事,傳遞的主要信息是: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,應該選擇一個良好的生活環(huán)境。具體地說,孟子之所以日后成為大儒,那是因為他有一個英明的母親,在他少年時代將家搬遷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。即,在孟子的成長過程中,“近朱者赤”的規(guī)律起了作用。

  但實際上,同樣的故事,我們也可以有如下不一樣的解讀:孟子之所以日后成為大儒,并非因為他母親知性,喜歡儒家禮儀,使兒時的孟子能居住在一所學校的旁邊,而是因為他母親好動,喜歡搬家,使兒時的孟子能在陵墓、市場、學校等不同地方居住過。根據(jù)孟子說過“盡信《書》,則不如無《書》”等開明通達的話語,到處宣揚“民為貴,君為輕,社稷次之”的民本思想,其著作文字如汪洋大海,滔滔雄辯,精彩紛呈,教育起梁惠王、齊宣王等君主來,如同教訓童蒙弟子……等等情況,可以肯定,孟子不是一個書呆子。我認為,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,跟他兒時曾經在靠近陵墓、市場的貧民區(qū)居住過有直接關系;孟子言行的富有表現(xiàn)力與感染力,跟他曾經模仿喪家哭喪、模仿商賈叫賣——相當于系統(tǒng)學習過表演課程——有密切關系。

  孟母三遷,“遷”字固然重要,“三”字也不可忽視。倘若孟子的家一直是位于一所學校旁邊的,他的人生道路很可能跟大多數(shù)生活環(huán)境良好、“品學兼優(yōu)”的孩子一樣,循規(guī)蹈矩,終無大成。數(shù)次搬遷,使孟子有機會接觸了解社會各階層,有機會學習民間多種技藝,這才是孟子成才的奧秘所在。孟子如此,孔子更是如此??鬃映錾碡氋v,所以“多能鄙事”(哭喪,吹拉彈唱之類技藝),喜歡到處走動,青年時期到周都(今天洛陽)向老子求教,中年時期到齊國求職,老年時期花十余年周游列國。沒有貧賤的出身,沒有四處漂泊的閱歷,很難想象,孔子會成為萬世師表的圣人。從小居住在一個安全斯文的地方,一直受著良好的文化教育,從未見識過市井百姓的生活,這樣的人,是成不了孔子孟子這樣能夠影響歷史的人物的。充其量,能成為魯哀公、梁惠王、漢獻帝、劉禪、李后主之類的悲劇人物。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時,描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是:“寡人生于深宮之中,長于婦人之手,寡人未嘗知哀也,未嘗知憂也,未嘗知勞也,未嘗知懼也,未嘗知危也。”“生于深宮,長于婦人之手”的話,屢見后人引用。例如,曹操用以指漢獻帝,王國維用以指李煜,毛澤東用以指高干子女。


看過"孟母三遷議論文"

3008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