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法的成語故事
“方法對于我們并不陌生,尤其現(xiàn)代社會,人們做任何事情都強調(diào)方法和策略。”學(xué)習(xí)啦小編為大家整理兒童的成語故事,供大家學(xué)習(xí)!
方法的成語故事(一):千載難逢
當(dāng)此之際,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。
釋義“載”,午。“逢”遇。千年也難得碰到一次。形客機會極其難得。故事唐代著名的文學(xué)家韓愈,小時候就成為孤兒由他的嫂子撫養(yǎng)。他刻苦自學(xué)。年輕時代就博覽群書,在學(xué)問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(chǔ)。35歲到京城,擔(dān)任國子監(jiān)博士,后來又被提升為刑部侍郎。當(dāng)時佛教盛行,連唐憲宗也很祟尚佛教。他聽說有所寺院里安放著一塊佛祖釋迎牟尼的遺骨,便準(zhǔn)備興師動眾,把它迎進宮里禮拜。韓愈對此很反感,寫了一篇《諫迎佛骨表》加以反對。其中提到,佛教傳人中國后,帝王在位時間都不長;想拜佛求保佑的,結(jié)局必然是悲慘的。
唐憲宗看了這表。十分惱怒,認(rèn)為韓愈不只是故意與自己作對,而且用歷史來影射自己活不長。為此,要將韓愈處死,虧得宰相為他說情,才改為貶職,到潮州任刺史。
唐朝中期,中央統(tǒng)治權(quán)力日益削弱。憲宗執(zhí)政后,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,因此中央政權(quán)的統(tǒng)治有所加強。被貶到潮州的韓愈,針對這一情況,再次給憲宗上了《潮州刺史謝上表》,極力為憲宗歌功頌德,以便重新得到信任,回到朝廷工作。
在這道表中,韓愈恭維憲宗是扭轉(zhuǎn)乾坤的中興之主,并且建議憲宗到泰山去“封禪”。封禪,是一種祭祀天地的大典。古人認(rèn)為五岳中泰山最高,登到山頂筑壇祭天稱“封”,在山甫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“撣”。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漢武帝。曾舉行過這種大典。韓愈這樣建議,是把憲宗當(dāng)作有杰出貢獻的帝王。
韓愈還在這道表中隱約地表示,希望憲宗也讓他參加封禪的盛會,并說如果他不能參加這個千年難逢的盛會,將會引為終身的遺憾。
后來,憲宗把他調(diào)回京都,讓他擔(dān)任吏部侍郎。
方法的成語故事(二):人家給足
“人給家足”這則成語的“給”、“足”都是富裕豐足的意思,它至今仍用來指人人飽暖,家家富裕。
這個成語來源于《史記.太史公自序》,要日強者節(jié)用,則人給家足之道也。此墨子之所長,雖百家弗能廢也。
戰(zhàn)國時期,出現(xiàn)了一個儒家的反對派,它就是墨家。墨家的創(chuàng)始人墨子名翟(di),相傳原來是宋國人,后來長期住在魯國。作為一個學(xué)派的創(chuàng)始人,人們可能以為他是讀書人出身。其實不然,他是工匠出身,有一雙勤巧的手,有制造機械的技能,并且懂得軍事。
墨子自稱“賤人”,但對詩、書非常熟悉。他曾經(jīng)學(xué)過儒學(xué),只因不滿它繁瑣的“禮”,后來才另立新說,提出“非儒”的主張。
和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其他學(xué)派不同,墨家學(xué)派的成員多半和墨翟一樣,來自下層社會,出身于平民小生產(chǎn)者,過著簡樸的生活。他們住的是低矮的土房,屋頂上蓋的是沒有修剪過的茅草。他們吃的是粗飯淡菜,用豆葉子做湯;盛飯用泥土碗,盛湯用瓦器。夏天穿粗麻衣,冬天披鹿皮襖。
墨家的成員就過著這樣艱苦的生活。他們互相救助,嚴(yán)守紀(jì)律,服從首領(lǐng)。如果在別的諸候國做了官,要把俸祿的一部分交給墨家團體;誰的行動違反了墨家精神,誰就可能被召回。
墨家的人死了,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個簡陋的棺材,喪禮也非常簡單。
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“節(jié)用”、“節(jié)葬”等主張,也就是節(jié)制生活用度,反對鋪張浪費;辦喪事要節(jié)省人力和物力。這些都是對貴族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。墨子非常重視發(fā)展生產(chǎn),強調(diào)“耕勤者生,不耕勤者不生”。這說明他巳經(jīng)意識到勞動生產(chǎn)是人類生活的基礎(chǔ)。
墨子死后二百多年,西漢史學(xué)家司馬遷在《史記.太史公自序》中引述了他父親司馬談對各學(xué)派的主要觀點,其中對墨家的評價很高。司馬談特別肯定了墨家“強者節(jié)用”的主張,也就是加強農(nóng)業(yè)、節(jié)省用度的主張,并且認(rèn)為這是實現(xiàn)人人飽暖、家家富足的辦法。雖然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張,但墨家的這個主張是誰也否定不了的,也是它勝過別人的地方。
方法的成語故事(三):千變?nèi)f化
周穆王到西部去巡視,途中遇到一個技藝高超的工匠,名叫偃師。周穆王問他:“聽說你是一個很能干的工匠,你到底有些什么本領(lǐng),偃師回答說:“君王叫我造什么,我就能造出什么?,F(xiàn)在我已造了一個東西,就請您先看看這個東西吧。”第二天,偃師帶了一個假人來見穆王;并說:“這是我造的能歌善舞的假人,它能為君王表演歌舞。”
偃師按了一下假人的下巴,它就唱起歌來,這歌的旋律很悅耳。偃師又按了一下假人的手臂,它就隨著歌聲,跳起合乎節(jié)奏的舞來,表演的動作和姿態(tài)千變?nèi)f化。
表演結(jié)束后,穆王叫偃師把假人拆開一看,里面有肝、膽、心、肺、腎、胃、腸等,但它們都是用皮、木、膠、漆和各色顏料制成的;筋絡(luò)、骨頭、皮膚、牙齒、頭發(fā)等,也都是假的。拆完后,偃師又把這些東西重新裝上去。裝完后,假人眨了眨眼,又變成可以活動的“人”了。心臟取出來,它就不能開口說話了;取出它的肝臟,它的雙眼就看不見東西了;把腎拿走,它就不能走路了。
看到這里,穆王贊嘆道:“啊,人——是多么靈巧神妙啊,簡直可以跟創(chuàng)造萬物的天帝相比了!”
方法的成語故事(四):孺子可教
“孺子可教”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;教是教誨。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,后形容年輕人有出息,可以造就。
這個成語來源于《史記.留侯世家》,父去里所,復(fù)還,曰:“孺子可教矣。后五日平明,與我會此。”
張良,字子房。他原是韓國的公子,姓姬,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,逃到下邳隱匿,才改名為張良。
有一天,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,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。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,看到張良走來,便叫道:“喂!小伙子!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!”
張良心中很不痛快,但他看到對方年紀(jì)很老,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。那老人見了,又對張良說:“來!給我穿上!”
張良很不高興,但轉(zhuǎn)念想到鞋都拾起來,又何必計較,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。老人站起身,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,轉(zhuǎn)身走了。
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,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,果然,那老人走了里把路,返身回來,說:“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,值得我指教。五天后的早上,請到橋上來見我。”張良聽了,連忙答應(yīng)。
第五天早上,張良趕到橋上。老人已先到了,生氣地說;“跟老人約會,應(yīng)該早點來。再過五天,早些來見我!”
又過了五天,張良起了個早,趕到橋上,不料老人又先到了,老人說:“你又比我晚到,過五天再來。”
又過了五天,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。于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。天蒙蒙亮?xí)r,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,趕忙上前攙扶。老人這才高興地說;“小伙子,你這樣才對!”
老人說著,拿出一部《太公兵法》交給張良,說:“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。鉆研透了,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。”
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后,老人揚長而去。后來,張良研讀《太公兵法》很有成效,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,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