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節(jié)是什么節(jié)日
中元節(jié)是什么節(jié)日
中元節(jié)是按照道教的說法,中國古代以一、七、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、中元、下元:上元是天官賜福日,中元為地官赦罪日,下元為水官解厄日。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。中元節(jié)——農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“中元節(jié)”。在南方,亦稱“鬼節(jié)”。
中元節(jié)千萬不能做六件事
不要撿路邊的錢
在7月15日這一天,燒紙錢的人特別多,一般都會出現(xiàn)在十字路口,有些地方是早上燒紙錢的,而有些地方是晚上燒紙錢。這些紙錢都是燒給去世的親人,所以在路邊看到錢都不要撿。因為這些錢是假的,專門用來燒給去世親人的,即使撿起了也無法使用。而且民間的說法就是路邊的紙錢是給給死人放置的,人一旦撿了之后,這些人會跟著撿錢的人回家,那是相當恐怖的一件事,所以在這一天絕對不要撿路邊的錢。
晚上不要晾衣服
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晚上不適合晾衣服,特別是鬼節(jié)這一天。現(xiàn)在很多人都會選擇在晚上晾衣服,因為早上根本沒那么多時間,即使有時間也會用來睡覺。如果在鬼節(jié)這一天晚上把衣服晾出去,對人們的運勢會造成嚴重影響。因為衣服上是有人的氣味,即使用洗衣液洗了之后氣味還是存在的,這樣就容易被鬼聞到,所以人們穿過衣服之后容易感到不舒服。這一天真的不適合在外面晾衣服,最好也提醒家人。
聽到有人喊自己名字不要回頭
平時聽到有人喊自己名字,不少人都會下意識的回頭,看一下是否真的有人在喊自己。如果在鬼節(jié)這一天走在大路上聽到有人喊自己名字卻回頭了,很有可能會給自己招來不少麻煩,從而感到整個人都不舒服,有種被他人覆蓋在身上的感覺,影響到各方面運勢。如果不去化解,很難過上好日子。
晚上不要出門
老一輩的人對鬼節(jié)這一天都相當重視,會叮囑自己的家人在晚上不要出門,吃了晚飯之后就要進房間睡覺,而且門是要從里面反鎖的。人們都認為鬼節(jié)當天晚上路上的鬼是相當多的,如果是認識家的話,可能會到家中去看看,而不認識家的可能就會跟著路上的行人回家。一旦人們不小心把不好的東西引回家之后,家人的身體會發(fā)生變化的,生重病的可能性是相當高的。
路邊的祭品不能吃
如果在這一天看到路邊有蘋果香蕉之類的祭品,那是不能吃的,再想吃也不能拿,最好就是裝作沒看見,直接走過去。如果偷吃了祭品,那是容易遭到報復的,偷吃祭品的人一般都很難有好生活。
避免到陰氣重的地方
在鬼節(jié)這一天最好不要去陰氣重的地方,特別是醫(yī)院或者墳場,即使是地下停車場也不太好,因為這些地方是陰氣很重的。如果在這一天去了陰氣那么重的地方,很有可能會撞見一些不好的東西,遇見各種倒霉事情,身體方面也會出問題的。即使是上廁所也要多注意,最好就不要選擇最后一個廁所,住酒店也不能選擇最后一間房間,因為這些地方人氣不足,容易聚集陰氣的。
中元節(jié)是法定假日嗎
中元節(jié)并不是法定節(jié)假日,因此是不放假的。我國的國家法定節(jié)假日分別是元旦、春節(jié)、清明節(jié)、勞動節(jié)、端午節(jié)、中秋節(jié)、國慶節(jié),中元節(jié)不在其中,所以沒有法定假日。
中元節(jié)吃什么傳統(tǒng)食物
1、吃鴨
中元節(jié)這天,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。“鴨”取“壓”的諧音,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。
中元節(jié)吃鴨還有一個傳說故事。在古代,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(jié)這一天回家探親,要過奈何橋,但沒有船過不了。于是,活著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,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,久而久之,也就形成了傳統(tǒng),一到鬼節(jié)就吃鴨子。
2、吃瀨粉
在中元節(jié)當天,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。瀨粉,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(tǒng)食品,寓意長長久久,多福多壽。
3、吃粗茶淡飯
在山東等地,中元節(jié)又稱“掐嘴節(jié)”,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。
4、吃扁食
在江蘇省的東縣鄉(xiāng),很多鄉(xiāng)民在中元節(jié)當天都會吃扁食(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)。
現(xiàn)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餃子,其實扁食和餃子大不相同。扁食和餃子的區(qū)別,首先在皮,其次在餡。
在皮方面,餃子皮較厚,而扁食皮薄如蟬翼。而在餡方面,餃子餡少,因此餃子的個頭也比較小,并且餃子的餡較為單一,多為肉餡配素菜。而扁食就大不一樣了,不僅肉類、菜類均可入餡,連雞、鴨、魚、蟹等等都可入餡,且特別講究搭配。
5、吃“餃餅”
在浙江省臺州市的天臺,中元節(jié)會有吃“餃餅”的習俗,“餃餅”是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。相傳,餃餅筒是濟公所留下來的。濟公在國清寺為僧時,見每一餐都剩下許多菜,覺得很浪費,就把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,這種做法受到了眾僧的喜愛,便流傳至民間。
6、吃花饃
農歷七月十五之前,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,晉北地區(qū)最為強烈。一家蒸花饃,街訪四鄰來幫忙。將花饃要捏成平型,稱為面羊,送給小輩,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,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(yǎng)育之恩;將花饃要捏成人型,稱為面人,送給長輩,意喻兒孫滿堂,福壽雙全;將花饃捏成魚型,稱為面魚,送給平輩,意喻連年有余。
7、蒸面羊
在華北地區(qū),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、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。傳說這個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。沉香劈山救母后,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,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,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,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“楊”姓的諧音,以重結兩家之好。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,后來逐漸演變?yōu)樗鸵粚γ嫜颉?/p>
這一習俗的另外一個說法是,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面塑一雙羊,當然還要蒸熟,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。娘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,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,并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,這塊“面羊肉”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。這其中的講究是“陳羊見新羊,年年有余糧?!毙鹿脿斍型暄蚝螅匝蝾^,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,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,以表和和美美,共享喜慶吉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