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于感動作文四百字
關(guān)于感動作文四百字篇1
感動,它像一把火,給我們送來了溫暖;感動,它像一根蠟燭,給我們帶來光明;感動,它像一把傘,為我們遮風擋雨;感動,它像……其實,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讓我們感動。那些感動“驚天地泣鬼神”讓我們?yōu)橹鸷场?/p>
今天,我們看了《感動中國》其中,最令我感動的是胡忠、謝曉君夫婦的所作所為。他們在藏區(qū)堅守指教12年。在這之前,他們都在成都中學當老師。20x年,胡忠的事四川一所福利學校急需老師,當時他想都沒想,毅然決然地前去支教。3年后,謝曉君帶上年幼的女兒,也去四川支教了。高原的天氣讓謝曉君腰酸背痛,可她卻不肯去看病,依然堅持著。
他們帶上三歲半的女兒,是為了更多的孩子。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,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。不是絕情,是極致的深情;不是沖動,是不悔的抉擇。
這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,怎能不激勵我們我們的奉獻自己呢?事實上,感動不僅僅是舍己為人,在公交車上給老人。孕婦讓座,同學有問題時,專心致志的幫助他們一起度過難關(guān),甚至彎腰撿起地上的垃圾……這些小事雖然看上去微不足道,也不足以堪稱偉大,但卻能溫暖我們的心,讓我們沐浴在美德之中。
胡忠夫婦是平凡人,但他們卻做了不平凡的事。他們是偉大的,值得我們學習!
關(guān)于感動作文四百字篇2
以前,我們中國人跑步與其他國家比,比不過他們,9秒?yún)^(qū)代表百米世界的頂級水平,曾是亞洲人的禁區(qū),但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人的記錄。
蘇炳添可以獲得如此好的成績,源自于他20__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,蘇炳添遇到了最強大的對手——世界第一飛人博爾特。經(jīng)過這次比賽,他知道了自己與奧運選手的差距。但他沒有向困難低頭,他給自己樹立目標,首先從十秒?yún)^(qū)進入九秒?yún)^(qū)。之后,蘇炳添堅持每天練習起跑幾百次,即使走路也是練習起跑的樣子。
20__年北京世錦賽半決賽,蘇炳添又與博爾特站在百米賽道上,這一次,蘇炳添與博爾特相差0。03秒,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,9秒91,9秒92,速度越來越快,蘇明天相信中國人一定可以創(chuàng)造奇跡。
蘇炳添做到了,他超越了年齡,超越了傷病,超越了體能的局限,以優(yōu)異的成績被稱為“中國飛人”“亞洲之光”。
《感動中國》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詞是:世界屏住了呼吸,9秒83,沖出亞洲的速度,你超越傷病和年齡,超越了自己,你奔跑的背后有強大的祖國。
看了他的故事,我相信只要有信心,有堅持不懈的精神,一定可以突破自己。
關(guān)于感動作文四百字篇3
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區(qū)阜平縣,有一座叫馬蘭村的小村莊,它的四周群山環(huán)繞,峽深谷幽。但是,寂靜的村莊里經(jīng)常傳出小提琴、手風琴、吉他、電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,而這些優(yōu)美的旋律,竟然出自一個個十來歲的山村孩子之手。他們的老師,是畢業(yè)于清華大學化工系的60多歲的公安科技干部鄧小嵐。
鄧小嵐的父親鄧拓,是我國新聞史上的一代英才,也是中國新聞家,曾任《晉察冀日報》、《人民日報》總編輯、社長。在抗日戰(zhàn)爭的艱苦年代,鄧拓率領《晉察冀日報》的人員,躲開敵人的圍追堵截,輾轉(zhuǎn)于馬蘭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區(qū),堅持邊戰(zhàn)斗邊出報,創(chuàng)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奇跡。她的母親丁一嵐也曾是《晉察冀日報》的一員,還是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一任臺長。
鄧小嵐就是在這樣的戰(zhàn)爭環(huán)境中出生的?;蛟S由于個人的身世與父輩的情結(jié),鄧小嵐對這片土地有著特殊的眷戀。退休以后,她一心想了卻心中的夙愿,好好回馬蘭村去看看,看看養(yǎng)育她的鄉(xiāng)親們,看看久違的山川大地。
關(guān)于感動作文四百字篇4
陳家順:動人以行不以言
【頒獎詞】:為鄉(xiāng)親臥底,你吃遍所有的苦,為百姓打工,你換來群眾最多的甜。你喬裝改扮,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;你隱姓埋名,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,為了誰。
于丹:在辦公室當局長是本分,吃苦受累冒險臥底當局長是情份。用情份去擔當本分的官,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。
彭長城:主動為民生奔波,體恤民生艱難,小可幫扶一家一戶,大則微而不弱,燭照未來。
【簡介】:陳家順,54歲,男。云南省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、沾益縣駐浙江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。
云南沾益縣是勞務輸出大縣,陳家順擔任副局長后,積極組織家鄉(xiāng)農(nóng)民到浙江義烏等地務工,并關(guān)注他們的切身利益,為他們排憂解難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(chǎn)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。
關(guān)于感動作文四百字篇5
孫家棟,87歲,中科院院士、探月工程總設計師。
孫家棟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密切相連。
孫家棟是中國第一枚導彈、第一顆人造地球衛(wèi)星、第一顆遙感探測衛(wèi)星、第一顆返回式衛(wèi)星的技術(shù)負責人、總設計師,是中國通信衛(wèi)星、氣象衛(wèi)星、資源探測衛(wèi)星、北斗導航衛(wèi)星等第二代應用衛(wèi)星的工程總師,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,中國科學院院士,中國“兩彈一星”功勛科學家。他領導下所發(fā)射的衛(wèi)星奇跡般地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。,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。
孫家棟親歷、見證、參加、領導了中國航天從起步到目前為止的全部過程。
其實,不僅這兩位獲獎的科學家,其他千千萬萬個堅守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工作者們也感動了中國。正是由于他們的數(shù)十年如一日的不謝工作,祖國才能越來越繁榮強盛,而社會也應回報給他們相應的榮譽和待遇。